返回首页

歌剧溯源

歌剧诞生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当时,佛罗伦萨的一群音乐家、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成立了“卡梅拉塔同好社” (Camerata de’ Bardi),开创了音乐剧的先河。 歌剧起初专供贵族阶层独享,普通民众对其一无所知。早期歌剧只在权贵家族的宅邸上演,直到1637年首个面向大众的剧院在威尼斯落成,歌剧才从此在民间流行开来。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与品位,剧作家创作的剧本情节较先前更为浅显易懂,旋律也更加朗朗上口。他们还采用了能够充分展现歌唱家唱功的咏叹调,常常使观众为之叹服。

十七世纪

事实上,被誉为“法国歌剧之父”的作曲家乔万尼•巴蒂斯塔•吕利(Giovani Battista Lulli)来自意大利。吕利出生于意大利,但从孩提时代起就生活在法国。他起初在一位法国贵妇家当侍童,随后成功展现了自己出众的音乐天赋。出于对法国人民的感念之情,他决定改名为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才华横溢的吕利随后成为了皇家管弦乐队的指挥,接着又担任了路易十四国王的皇家乐长。路易十四还任命吕利为巴黎第一座歌剧院——巴黎歌剧院的乐队指挥。法国人民由于语言不通,对意大利歌剧并不热衷,吕利因此创作了一系列法语歌剧剧本。具有典型法式风格的“抒情悲剧(tragédie-lyrique)”也应运而生。

十八世纪

直到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仍以包含悲剧元素的神话或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当时歌剧表演的主要目的是展现歌剧演员们的声乐技巧,演员们甚至可以为了炫耀高超的唱功,用自己的拿手唱段替换掉剧中的某段咏叹调。彼得罗•梅塔斯塔西奥(Pietro Metastasio)是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超过150部剧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此后被改编成700多个版本。在十八世纪中叶,意大利诞生了一种新的歌剧——喜歌剧(Opera buffa)。这类歌剧内容滑稽、取材贴近日常生活,因此受到了普通平民的热烈欢迎。喜歌剧的源头可以追溯至“间场喜剧”(Intermezzi),后者是人们在冗长的正歌剧幕间,为取悦观众而编排诞生。

十九世纪

意大利音乐剧在十九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包括罗西尼(Rossini)、贝利尼(Bellini)、多尼采蒂(Donizetti)和威尔第(Verdi)在内的众多作曲家对当时意大利歌剧的繁荣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保留美声(Bel canto)传统的基础上,音乐剧还吸收了喜歌剧的一些经典角色和桥段。此外,伴随着民族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广泛深入的开展,各个城邦国都开始发展各自的歌剧传统。随后,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歌剧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创造了一种新型歌剧——“音言剧(Wort-Ton-Drama)”。“音言剧”集音乐、戏剧、歌唱、诗歌和导演为一体,其中管弦乐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十世纪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普契尼(Puccini)为进一步丰富意大利音乐剧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总体而言,二十世纪上演的歌剧普遍带有创作者浓厚的个人风格,而不再从属于某个传统意义上的歌剧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