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歌剧的历史
焦阿基诺•罗西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凭借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罗西尼在喜歌剧领域进行了极为丰富的创作。此外,他还在正歌剧和宗教音乐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杰作。其代表作包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L’italiana in Algeri)、《鹊贼》(La gazza ladra)、《灰姑娘》(La Cenerentola)、《塞米拉米德》(Semiramide)和《威廉•退尔》(Guglielmo Tell)。今年恰逢罗西尼逝世第150周年。
趣闻轶事
罗西尼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饕,可能没有第二个作曲家在烹饪方面能出其右。他既喜爱品尝美味,又热衷于亲自动手烹调。那不勒斯通心粉是他最拿手的菜式。
朱塞佩•威尔第是意大利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他以28部出色的歌剧作品征服了乐迷,并成为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的标志。威尔第的成名作是他在1842年完成的《纳布科》(Nabucco)。他曾这样说道:“毫不夸张地说,从《纳布科》问世起我就没有获得过片刻宁静,简直是受了整整十六年罪!” 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生活中,威尔第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他的作品至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大剧院的舞台上,其中最经典的当属 “通俗三部曲”(Trilogia popolare):《弄臣》(Rigoletto,1851)、《游吟诗人》(Il trovatore,1853)和《茶花女》(La traviata,1853)。
趣闻轶事
1899年,朱塞佩•威尔第在米兰创办了“威尔第之家”(Casa Verdi),专为晚年饱受贫困之苦的音乐家和歌唱家提供栖身之地。随后,为促进不同年龄段艺术家间的沟通交流,“威尔第之家” 还向在米兰知名音乐学院求学的寒门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
多尼采蒂是意大利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知名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热情极高,总共为我们留下了70多部作品,其中不仅包括众多宗教音乐和室内乐,还有大量流传至今的歌剧,例如《爱之甘醇》(L’elisir d’amore)、《拉美莫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和《唐•帕斯夸莱》(Don Pasquale)。
趣闻轶事
多尼采蒂于1848年4月8日逝世,随后人们对他的尸体进行了解剖。他的遗体最初被安葬在贝加莫南部的瓦尔特斯公墓(Cimitero di Valtesse)。1875年,人们将他的遗体从墓中掘出,进行了进一步解剖,但他的颅骨却不翼而飞。后来经调查发现,多尼采蒂的颅骨原来被藏在了贝加莫的内姆布拉(Nembro),而肇事者正是1848年参与了第一次解剖的杰罗拉莫•卡尔陈(Gerolamo Carchen)医生的孙子。
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文森佐•贝利尼以悲剧创作而闻名于世。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十部作品,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梦游女》(La sonnambula)、《诺尔玛》(Norma)和《清教徒》(I Puritani)。深受古典音乐影响的贝里尼对“美声唱法(bel canto)”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看来,歌唱家应通过精湛的声乐技巧展现唱功。
趣闻轶事
据说,文森佐•贝利尼在语言方面毫无天赋。他对英语一窍不通,讲的法语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他常常将西西里方言或意大利语中的单词同法语混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法国人能够听懂他的话。有一次,贝利尼怒气冲冲地在一个剧院里对一个骗子吼道:“这是一个骗‘烛’!”(C'est une bogie)——他以为法语中的“bogie(蜡烛)”就是意大利语的“bugia(谎言)”一词。
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是属于贾科莫•普契尼的时代。作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家之一,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波西米亚人》(La bohème,1896)、《托斯卡》(Tosca, 1900)、《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1904)和《图兰朵》(Turandot,1926)。令人惋惜的是,普契尼在《图兰朵》的最后一幕只剩结尾就大功告成之际,却在一次喉部肿瘤手术后于布鲁塞尔逝世。
趣闻轶事
普契尼是一名狂热的汽车爱好者。他常常驾驶着爱车从托瑞德拉古(Torre del Lago)的住所一路开到维亚雷焦(Viareggio)或卢卡市(Lucca)的马尔米堡(Forte dei marmi)。与此同时,普契尼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马路杀手”。1902年12月,他因超速行驶被罚款,但仅仅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普契尼在卢卡市郊又发生了侧翻事故,并因此造成胫骨骨折。车上的乘客包括他的未婚妻、儿子和一名汽修工。这名倒霉的汽修工在这次事故中受了腿伤。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幼年时便进入皇家宫廷展示其才能。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莫扎特以众多极富艺术魅力的音乐杰作征服了观众。作为一名母语为德语的奥地利人,莫扎特被音韵美妙的意大利语深深吸引,并用这门外语创作了自己的三部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egaro)、《女人心》(Così fan tutte)和《唐璜》(Don Giovanni)。
趣闻轶事
据说,莫扎特曾于1770年来到罗马过复活节。当时年仅十四岁的他欣赏到了由格雷戈里奥•阿列格利(Gregorio Allegri)所作的《求主垂怜曲》(Miserere)。这首曲子只在复活节时演奏,演出环境也必须一片漆黑。此外,没有人能够誊抄或是看到曲谱,违反者甚至会被开除教籍。但莫扎特仅仅在听了一两遍之后,就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将总谱毫无错漏地默写了下来。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是一名生活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作曲家。他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起承转合式的人物,标志了音乐风格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过渡。蒙特威尔地也是历史上最早创作歌剧的作曲家之一,并在随后创作了至今仍在上演的音乐剧《奥菲欧》(L’Orfeo,1607)。蒙特威尔地的戏剧表现力极强,他在作品中迸发了慷慨激昂的感情。而为了更好地表现剧本内涵,蒙特威尔地在声部划分及乐器上都进行了大胆创新。
趣闻轶事
为纪念蒙特威尔地,小行星5063(5063 Monteverdi)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颗行星位于主小行星带,于1989年被发现。